一些杂谈
从高中开始,我一直这么认为:记录当下发生的事情和即时产生的感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,某天翻起这些记录的时候会很容易将自己带入到当时的场景中,或开心、或难过、或再一次感同身受、亦或能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来看待当时这件事情本身,也不失为一种对过往的总结。
事实上也的确如此,在一段接近4年的时间里,每天一页日记雷打不动,如果当天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发生,在第二天也会将前一天的日记补上,尽管有时日子稀疏平常,也会多少记下当天的一些感受,我把它们都放回了老家,每次在那个隐蔽的角落里看到厚厚的几十本时,也会偶有感慨自己当时的那番状态。
后来记得少了,有时一两周一次,有时几个月一次,但基本能够确保,所有日记除了自己之外没有第二个人翻阅过,直到拥有了个人博客,就有过打算将自己的记录转移到博客上来,但尽管几乎没有人阅读,还是会多少有些顾虑,落笔时不能尽想所言,于是便没有实现,如今尝试在博客上记录,或许会将一些事物或想法过滤掉,若是总能提醒自己“who cares?”,或许就不会。
关于工作
我本科的专业是机械设计,现在的工作也算是和专业高度对口,毕业后刚进公司的时候,的确感觉一切都很不错,那时候分配到自己头上的事情很少,主要的任务其实是学习,对一个当了16年学生的学生来说,最擅长的也就是学习了,那会儿几乎没有压力,加班与否全看自己心情。直到第一次被要求处理一些杂事不得不加班到凌晨一点多,直到第一次担心自己的项目不能在年前完成影响回家过年,直到第一次意识到项目交期紧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常态,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始在不断消减。当然,实事求是,我现在的工作强度放在自己学生时代来看不值一提,但问题的本质在于,所消耗的时间不是用在提升自己上,而是提高所谓公司的利益,这绝不值。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贴上马克思在《工资,价格和利润》里的一段话:“资本的经常趋势就是把工作日延长到体力可能达到的极限,因为随着工作日长度的增加,剩余劳动,从而这劳动所创造的利润也将同样增长。资本把工作日越延长,它占有他人的劳动量也越多……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。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,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需的间断以外,都是替资本家服务,那么,他就还不如一头载重的牲畜。他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,身体垮了,心智也狂野了”。尽管这话看起来更像是在指当时的体力劳动,但其所要表达的想法放在现在的资本雇佣关系依然合适。我仍相信,若愿探寻,世界便有趣,大好时光实在该用来体验世界上更多美好的东西,而不该任由思想被禁锢。当然,漂亮话谁都会说,行与知又有几人能做到一致呢。
所幸的是,尽管所在公司部门的压力氛围浓厚,但共同相处的人还行,每个前辈都会耐心解答你的问题,平时大家也都互帮互助,带自己入门的导师也无疑也是让自己受益匪浅,想到这些,偶尔会想如果换了其他公司是否还会是这样,偶尔会想若非一切资本利益驱使,本氛围大可不必充斥如此大的压力,一切也会和谐许多。
关于寻找知己
用“知己”这个词可能欠妥,这里其实想指的是彼此共度余生的另一半,但的确想不到其他合适的词。在过去的时间里,我从来没有因为此事而困扰过,从来没有因为别人有而自己没有而产生一丝一毫内心的波动,从来没有意识到找一个合适的知己需要当成一件事放在心上。但现在不同了,在家庭与自己内心的双双寄予下,甚至公司的导师也提醒自己该把这件事放上日程,我意识到自己可能该做些什么了,可……我该做些什么呢。我开始把这件事当成一件事来处理,并列上可以实施的行动,尝试着做一些计划和改变,却完全无济于事,加之现实中自己性格内敛,我由衷想说:这件事对我来说比想象中要难很多。
但随着自己越来越关注这件事情本身,也慢慢产生了很多关于另一半的想法,难免会幻想生活中的种种细节,难免会幻想ta应该是怎样的性格,应该会有怎样的兴趣爱好和想法,我也同样明白,一切更多的该是建立在相互包容的基础之上,而非一定要拥有怎样明确的性格或特定的想法。我所理解的这种亲密关系应该是:相互欣赏,共同体验世界上各种美好的事物,快乐与生活中的确幸相互分享,困难时相互给予鼓励和支持,心情低落时给予安慰,若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则更好了……
关于现状
如上所述,自己多少正在被上面那两件事所困扰,说是困扰或许有些过头,但的确是对我现在的生活产生了一些影响,我现在大可以把上面两个问题抛之脑后,但也只能是一时。改变现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还是不由得想到了这句话:“人若不能有所舍弃,就无法改变现状”